人生就是不断地断舍离

2019-01-15

重读了断舍离这本书,笔记如下。

1. 什么是断舍离?

  •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是为断舍离。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达到离。
  •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 我们很在意吃进嘴里的东西,可对住所、对物品目前却还没那么在意,而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要”住育“。

2. 为什么要断舍离?

  •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 断舍离和以往那些收拾不一样,收拾本身并不是目的,也不伴随着什么义务,断舍离是一种通过物品来完成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手段,因此,它的过程是愉快的。

3. 怎么做断舍离?

  • 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里的不需要的东西
    • 购物时三思而后行
    • 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
    • 只添置必需的物品
    • 不随随便便送礼物给别人
  • 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 收拾没用的破烂儿(不用的东西,还在用但不喜欢的东西,充满回忆的东西)
    • 卖掉、赠送物品
    • 缩小喜好的范围
  •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 脱离执念
    • 了解自己,爱上自己
    • 心情愉快

4. 书中其它有意思的观点?

  • 收拾,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筛选必要物品时,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时间轴。
  • ”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就是拿物品当主角。物品原本是因为”我用“才有价值。可多数人都说”眼镜可以用“”筷子可以用“,这也是拿物品当主角。
  • 只有物品减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也就是物品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了,才能把你自己变成物品的主人,才能达到先有自己再有物品的状态。
  • 扔不掉的背后隐藏着的真相,是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上面,并因此触发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机制。这根本不是自己是哪一种人的问题,而是自己本身的问题。在扔不扔东西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借由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看到藏于内心的真实想法。
  • 能够收拾好一件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自己的约定,这件事就成了换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资本。
  • 已经成为了垃圾暂放处的房间,就好比是被你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围绕着的生活状态。
  •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要认知和行为相一致。从今以后也要扔掉那些多余的信息,只选择自己能够付诸实践的信息。
  • 收纳术,基本上来说就是加法解决法,是把不断增加的东西打包起来。
  • 利用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东西的限量是五成,装饰性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只能放一成东西。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