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菊与刀》读书笔记

2018-12-02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1944年受命研究日本人的国民性格、思维和行为方式,主要是为了帮助美国政府预测日本人的行动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她采用心理分析式方法研究日本文化模式和性格的关系,于1946年出版了《菊与刀》。书中对日本战败后短期状况的预言被证实是正确的,这本书被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研究日本人的“圣经”。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的书。

1. 发动全面战争时如何号召民众全身心投入?

日本为其战争合理性辩护的理由是,他们需要战斗来建立一个等级体系,让每个人像他们的等级制度一样“各就其位”。日本政府从上到下推行“精神克服物质条件”的信条,号召民众全身心投入,克服物质上的困难。当局部战败时,日本政府总是对国民说“我们早已预估到这种情形,并做了必要准备”,借此坚定国民的意志。

2. 天皇意味着什么?

对日本人来说,天皇与日本是不可分的,他们对天皇是无条件、无保留的忠诚。“只要天皇有令,哪怕手上有一根竹竿,也会战斗到底;同样,只要天皇一声令下,他们会立马收手”。

3. 日本士兵战俘后的表现如何?

日本士兵被教导: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伤损的士兵得不到救治,士兵被俘意味着“在日本再也抬不起头了”。

4. 日本人的“各就其位”有什么含义?

“各就其位”意味着每个日本人在他们的等级制度中有一个合适的位置,等级制度已经成为生活的准则。
孝道是等级制度的基础。孝道意味着每个人根据自己在团队中的辈分、性别和年龄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与中国孝道不同,日本的孝道主要局限于当面接触的家庭中,充其量只包括父亲、父亲的父亲、他们的弟兄及其后代。辈分、性别和年龄带来的特权都很大,但那些行使特权的的人通常不是专职的独裁者而是受托者。

5. 为什么日本家庭的凝聚力那么强?

日本一直是一个世袭阶级的社会,从中国引入的各种文化并没有让日本成为像中国一样的无等级制社会组织。日本没有采用中国世俗皇帝的观念,只有日本皇室家族的人才可能继承皇位,日本从来没有改朝换代过。将军是日本实际统治者,天皇在很多时期内都是一个傀儡。排在皇室和贵族之下有四个世袭阶层,根据顺序依次为:(武)士,农,工,商,贱民。每个阶层都有一定的限制和保障,这样带来了安全和秩序。阶级之间的流动比较自由,人们可以通过典押和出租的方式成为“地主”,与武士阶层通婚,也可以采用“领养”的方式“购买”武士地位,通过玩转这套等级系统他们可以得到上层阶级的地位,所以他们没有阶级斗争。

6. 明治维新发生了什么?

开启了近代日本历史的宣传口号是“尊王攘夷”。1868年,天皇派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宣告王政复古,废除了将军的地位,使天皇位居顶峰,“双重统治“结束。这些新兴的明治政治家又通过废除各藩,消除了忠于领主和忠于国家之家的矛盾,但没有打破等级制度的习惯,只是给了这些习惯一个新的位置。

7. 日本信奉的道德体系?

日本的道德体系从中国的伦理体系的忠和孝演变而来,篡改和贬低了关键的一项美德——仁,使得再无其它相应品德来约束”义务“,于是孝道成了日本人必须履行的责任,哪怕它会纵容父母的罪行和不公。
恩是一种被动发生的义务。受恩于天皇称为皇恩,受恩于父母称为亲恩,受恩于主人称为主恩,受恩于老师称为师恩。人的一生中和所有人的往来都可能会受恩。所有对你施恩的人都会成为你的”恩人“。
恩是一种债务,且必须被偿还。分两种:

  • 义务。无论怎么偿还,都无法还清,且没有时限。
    • 忠:对天皇、法律和日本的责任
    • 孝:对父母和祖先(也包括子孙)的责任
    • 任务:对工作的责任
  • 义理。须如数奉还,且有时间限制。
    • 对社会的义理。”屈从公共舆论“。
      • 对领主的责任
      • 对亲家的责任
      • 对他人的责任,因为受恩于人,如获得钱、恩惠、事业帮助等
      • 对远亲的责任(伯父伯母外甥侄子),不是因为受恩于他们,而是因为受恩于共同的祖先
    • 对名声的义理(也就是名誉)
      • 有人侮辱自己,或把失败归咎于自己,为自己洗刷污名的自责任,即报复或复仇(这种反击不被认为是侵犯)
      • 不承认自己(专业上)的失败或者无知
      • 遵守日本礼仪的责任,即实施一切尊重上级的行为,不逾越地位地生活,在不适合的场合克制情感表露,等等

日本的孝道并不包括几个世纪前的祖先,以及从他们衍生的庞大宗族,它把尽孝的业务局限在在世者之间。中国和日本理解的孝道:人们通过把自己受到过的照顾传递给子女,来偿还对祖先的亏钱欠。
日本人用各种礼仪来避免那些可能会让人羞愧、有损”名声的义理“的处境。他们”过着一种洁净的、未被污染的生活,就像盛放的樱花树一样宁静和美丽“,如果别人扔在自己身上的污秽还粘在身上,他们就没法做一个高尚的人,会感到”世界失衡了“。日本人在失败、诋毁和排斥面前非常地脆弱,他们的内心极易受到困扰,会通过复仇、自杀、抑郁消沉等方式来排解,履行对名声的义理。

8. 日本人人情包括哪些?

日本人认为肉体上的享受是好事,值得培养,同时明白享乐要有度,不能影响生活中重要事宜。这些人情包括泡澡、睡觉、吃、爱情、手淫、酗酒,也包括必要时的冷水苦行、牺牲睡眠、绝食、性欲享受,他们保证家庭义务和”人情“,哪怕在空间上也是分隔的。在日本哲学中,肉体不是罪恶的,而享受肉体的快感也不是罪行。他们相信人类有两个灵魂,温柔的灵魂和粗暴的灵魂。

9. 当各种行为冲突时,日本人如何平衡?

日本人认为生活分为”忠的圈子“、”孝的圈子“、”仁的圈子“、”人情的圈子“...每一个圈子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准则,一个人评判同伴不是通过观察他们完整的人格,而是会列举这些人哪些行为不符合相对应的圈子。一般会存在”义理与人情的冲突“、”忠和孝的冲突“、”义理与义务的冲突“。明治天皇颁布的《军人赐谕》淡化义理、强调”忠“。他们认为,”诚“可以超越所有”圈子“的限制。”诚“的基本含义是,满怀激情地遵循日本道德准则和”日本精神“所指示的道路,很大意义上,代表了自律。
日本人的文化是耻感文化,它们依赖外部对善行的认可。耻感是对他人的批评产生的反应。他们觉得,羞耻感是美好品德之本,”知耻之人“有时候也被翻译为”值得尊敬之人“。

10. 日本人的自我约束?

日本人的自我约束的观念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培养能力,另一类则不只是培养能力,还要求”娴熟“。第一类的表现比如冷水苦行、绝食。第二类的”娴熟“意味着应当达到的心理状态为无我。日本人从禅宗和瑜伽中吸收很多东西来帮助他们达到无我。无我可以描述为:人们失去了另一个自我,他不再成为自己行动的旁观者。

11. 日本人的育儿方式?

日本人的人生曲线像个平坦的大U形,给予两头的幼儿和老人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宠爱,幼儿期一过,各种限制逐渐缓慢增加,直至结婚前后到达U形的地步。他们十分相信,约束是一种有益的精神训练,可以带来自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他们通过开玩笑的方式敦促孩子尽快进入成人角色,童年的这种经历造成日本人在成年以后依然害怕被嘲笑和被排斥。家庭把男孩视为他们在社会上的代言人,他若违背”对社会的义理“,便无法从家人和同龄人那里获得支持,只有道歉并发誓不再犯才可能被重新接纳。年轻人在学校和军队中经常会受到欺负和捉弄,这样让他们的自尊心变得很强,无法承受被人嘲笑。日本人性格中的双重性主要是因为要协调童年早期所体验的冲动和包容,与后来生活中保障安全的束缚之间的矛盾。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