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然自得周刊 No.16 :努力是没有用的
每周分享阅读过体验过的事物,更多详见历史周刊内容。
《老夫子》作者、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做过一个努力是没有用的演讲,讲到了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断克服困难,做到极致,而不是一味地努力。
为什么努力是没有用的?老师或父母老是说努力努力就会走到巅峰——才怪。如果这样,不是所有人都走上巅峰了吗?没有人开始不努力,为什么后来不努力,因为努力没有效果。人生不是走斜坡,你持续走就可以走到巅峰;人生像走阶梯,每一阶有每一阶的难点,学物理有物理的难点,学漫画有漫画的难点,你没有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是原地跳。所以当你克服难点,你跳上去就不会下来了。就像你学会语文,即使你十年不讲,碰到状况就会讲;就像学脚踏车,十年没骑,碰到脚踏车一上去就可以上手一样。
当然不是说不去努力,努力只比不努力好一点而已,是要会思考。我的结论就是人生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找寻你最拿手、最喜欢的事物,把它做到极致,无论做什么,没有不成功的。你做迷魂汤、做水晶包或做漫画家、工程师,都一样。
《反脆弱》是塔勒布写的关于如何应对不确定性世界的行动指南。书中把从外部风险中获利的能力称为「反脆弱结构」,核心有两点:选择性、正向收益,作者称之为「杠铃策略」。具体到职业发展上,就是放弃单一的中庸职业,让自己永远保留「最保守的职业」和「最激进的职业」两个选择权,而且总收益为正。
爱因斯坦在专利局上班的同时,研究相对论;卡夫卡白天在劳工事故保险局工,晚上回家写作,他从来不发表任何作品,因为这些年他事业顺利,从助理员一直升到总秘书;还有刘慈欣,在电厂做工程师的同时,完成了他所有的科幻作品……这些都是典型的“最保守”和“最激进”组合的“杠铃策略”,一是有选择权,人生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下注;二是上班的收益高于事业颗粒无收的风险,总收益为正。
实现「可选择」相对容易,下班后干点自己喜欢的事,成为「斜杠青年」就可以。但实现「正收益」相对难些,其中一个关键条件是主业和副业的成本可以共享,特别是30岁之后最贵的时间成本。
「杠铃策略」具体落地要结合职业特点来进行,简单来说就是「保守方案」加「不断试错」。拿程序员这个职业来说,职业内一方面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写代码省出时间,一方面要以自己最不熟悉的方式写代码探索新技术;职业外,可以利用职业本身建立的优势,努力往行业自媒体大V方向发展,节省成本。
相关阅读:
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真正在意你究竟是谁,你究竟喜欢什么,你究竟希望有什么样的成就。他们对你发的朋友圈消息有议论,只是稍稍占用了磕瓜子的时间而已,你以为他们真的在意你?所以,如果连你也不在意你自己,那么这世界上真的没有人在意你自己了。
如果你不能用自己的话通俗易懂地把一个新知识点讲出来,说明你没有真正理解它。
在选择书籍方面没有任何规则。我们不必阅读畅销书,或经典之作,或其他人都赞不绝口的书。这不是学校,没有必读书目。事实上,读别人不读的东西会有好处,因为你会获得别人没有的知识和见解。专注于一些书籍的组合。1)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激起你的兴趣;或3)挑战你。
定期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可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什么?这本书中哪些内容与我自己的挑战相似或相关?有哪些不同之处?我如何应用我所获得的一些见解?
阅读你喜欢的书,直到你爱上阅读。记录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将书中知识与你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把费曼技巧把书中内容讲给别人听,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里顺带推荐本人在用的卡片笔记方法,理论方面书推荐《卡片笔记写作法》,实践方面推荐笔记软件 flomo 作者写的《笔记的方法》。
在我们生活中,死亡是一个忌讳的话题。面对亲友重病,医生回天乏术,我们往往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做无效的抢救,不但使病人受罪,还花掉了很多冤枉钱。难道就为了成全自己的孝心吗?学会最后的告别,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项技能。
相关阅读:
人们习惯把别人的失败归咎于错误的决策,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糟糕的运气。在评价你的失败时,我很容易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构建一个清晰而又简单的故事,因为我不知道你脑中当时在想什么。“糟糕的结果一定是糟糕的决策导致的”——这是我认为合理的原因。但在评价自己时,我就会编织一个圆满的故事来为自己的决策找理由,而将失败归咎于风险。
--- 《金钱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