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然自得周刊 No.20 :成为前5%的人
每周分享阅读过体验过的事物,更多详见历史周刊内容。
在某个领域深耕过的人都知道,想要达到行业顶尖,往往要付出比优秀更多的努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死磕一个领域追求顶尖可能得不偿失。在你努力追赶的时候,你所在的领域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你必须不断学习。从80分到90分,往往需要付出比从70分到80分更多的努力。努力到一定程度后,带来的边际效应就会递减。如果你想成为某个细分领域前5%的人,可能需要换种思路,增加你所精通的领域。
你在A领域前20%,在B领域前20%,A和B交叉的领域也许你可以排在前5%。这就是大家都在推崇复合型人才的原因。如果你能涉猎更多的领域,你可能会在多个领域交叉处有所创新,产生创造性的见解。这让我想起了《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
亚当斯说,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高手,你大概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你把自己的某个技能练到全世界最好。这个非常困难,极少人能做到。第二个选择是,你可以练习两到三项技能,再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世界前25%的水平,这就相对容易一些。而如果你能把这两项甚至三项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就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比如亚当斯自己。他的画画技能,写笑话技能,以及对“办公室政治”的了解,可能都不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都能达到前25%的水平。于是他把这三项技能结合起来,就创作了“呆伯特漫画”。
工作分工提高了社会运转效率,但过度的专业化也让我们失去了对职业和生活的掌控感。人生是多元的,在生活中学习多种技能也能让生活更美好。科幻作家海因莱因写道:
一个人应该懂得如何更换尿布、策划战争、杀猪、开船、设计建筑、创作诗歌、算清账目、搬砖砌墙、接续断骨、安抚将死之人、听从命令、发布命令、与人合作、独断独行、解方程组、分析前所未见的问题、清理肮脏的畜栏、编写计算机程序、烹制美味佳肴、高效地战斗,并勇敢地死去。只有昆虫才专业化。
当你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瓶颈时,不妨多去尝试一些新的领域,寻求在一些交叉的方面做出突破。一个人也许没法成为一个顶尖的程序员,但他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程序员、优秀产品经理、优秀写作者的组合,他同样可以用自己拥有的多重技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相关阅读: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是通过交流和解释来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情感和信息。就像是在两个人之间传递一个球。一个人将球(信息)扔给另一个人,另一个人接住球并理解它。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
可以用信息论来解释。首先你和对方都是信源,知识结构不一样,如何确保你说的对方能够听懂?你得说人话,找共同点。其次,信息传输是有损的,文字、语音、视频都对信息进行了压缩和解压,一定会有损耗,如果可以最好面对面交流。最后,每个人沟通都有自己的述求,要学会倾听对方的心声。「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相关阅读:
我们都有畏惧困难的情绪,因为克服困难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而且可能不会成功。但是,这却是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有些人做困难的事情是因为兴趣驱动,有些人则是迫于无奈,还有一些人是出于责任驱动。但不管是哪种原因,当我们愿意面对困难并承受它可能带来的失败后,困难就不那么可怕了。毕竟,除了死亡,我们还有什么需要畏惧的呢?
在招聘过程中,那些做过困难事情的简历往往更受欢迎。这些人能够脱颖而出,区别于只做常规任务的人。在面试中,候选人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在你所做过的项目中,遇到过最难的技术问题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面试官可以了解候选人的技术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些并不一定要与岗位要求相关,但能证明他有能力去做困难的事。
包含数学专业背景、ACM获奖经历、业界明星项目经历以及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简历往往更能获得青睐。这些经历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一个能证明你能做困难事情的项目顶得上多个常规任务。
不仅要去做困难的事情,还要做总结,这样才能获得问题定位的方法,知道当时为什么不愿意去克服它,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分享给团队和外部。随着你解决困难问题的增多,你与只做常规事情的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最终将超越他们。
刚毕业时一位学长曾经寄语:“找到你所在技术领域的难点和重点,花费大量时间去单点突破它,分享它,不断地积累,它们终将铺就你的成功道路。”现在想来,真有道理。
相关阅读:证明你能完成艰巨的任务
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人口密度、城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日本的消费社会演变对中国未来零售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日本消费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消费时代(1954-1971),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为特征;第二消费时代(1971-1991),个性化消费和品质追求为特点;第三消费时代(1991至今),简约、高性价比和精神文化消费为主导。
从日本消费演变历史来看,针对中国下沉市场,有两种解决方案:学习日本的堂吉诃德(线下版拼多多)和大创产业(下沉版名创优品)。对中国未来新零售的展望包括:7-11的全渠道模式和日本的药妆店模式。
另外,日本自90年代以来,在老龄化和少子化市场领域带来了商业机会,并催生了多个热门赛道。我们可以从中预测中国未来20年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关阅读:日本消费社会演变史 —— 窥见未来 20 年的中国
痴迷双卡双待最重要的原因是省钱。
20世纪90年代,东部经济发达,用手机的人多,通信资费分摊下来成本更低。西部用户少,收不抵支,运营商于是建立了一个类似于买路费的漫游制度,东部往西部打电话的时候要给西部运营商交点钱。对手机用户来说,与其交漫游费,不如在常往来的城市多办一张电话卡。无数在外上学的大学生经历着家里一个号,学校一个号的生活;无数出差在外的社会人有过“先挂机了,话费很贵”的经历。一个手机两张卡,中国移动号发短信便宜,一个中国联通号打电话划算,把它们插进同一手机的需求也就愈发旺盛,双卡双待就这样成为了中国人的标配。
中国移动在电信业务上是早期介入者,但在3G时代,由于拿到了较差的TD-SCDMA牌照,网速慢,用户流失。后来在4G时代,中国移动抢先获得牌照,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则后来获得了FDD-LTE牌照。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中国电信采取了“绑手机、办宽带”的策略,成功突围。在运营商大战中,用户往往想既要保留老的号码,也要体验新的服务,所以常备多张卡。
那么,为什么偏偏中国人一人要用两张卡,外国人却不需要呢?因为外国人可以不换号码的前提下,换运营商,也就是携号转网。在节约号码资源的同时,也省得顾客频繁更换号码。但国内各大运营商套餐各出奇招,用签约绑定客户,硬是让你逃不出运营商的手掌心。崇尚实用主义的国人对双卡双待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相关阅读:为什么中国如此痴迷双卡双待?
搜索引擎是对网络信息进行索引,而地图则是对现实世界进行索引。在互联网上,Google Maps无疑是最为著名的地图软件之一。它拥有许多创新性的功能,例如标记地点的大头针、多图层混合等。你是否好奇这些经典功能背后的故事?Google Maps团队在被Google收购之前经历了哪些波折?在被收购之后,这个团队如何在复杂的公司环境中生存并成长,最终打造出备受赞誉的地图产品?这些精彩内容都可以在《谷歌方法》这本书中找到。但是,如果觉得这本书太长,可以阅读余晟的《Google Maps的故事》,这篇文章将为你呈现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你大快朵颐。
相关阅读:
虽说活得精彩比获得长寿更重要,但如果既能活得精彩又能活得长久,想必你也不会拒绝。那么,如何才能长寿呢?国际长寿领域科学家路易杰·冯塔纳教授基于流行病学大数据,撰写了一本科学抗衰的书籍《长寿的活法》。书中系统介绍了衰老的控制、健康饮食、运动、社交关系和幸福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