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该有怎样的格局?- 读《格局》
2020-05-31
前几周读完了吴军的《格局》,有些认知还是有启发的,摘录了书中几句话。
- 在工作中,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像老黄牛一样把本职工作做好,还要主动和领导沟通,承担更多、更重要的任务。虽然领导有责任了解每一个下属的工作情况,但对一个管理着20个人的经理来说,即便每周和每个下属聊半小时工作,都要花掉他1/4的工作时间,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更何况,即便找每个下属聊了半小时,经理事后也未必记得住每个人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水平如何。通常的情况是,经理最了解和自己走得比较近的、经常主动谈工作的下属的情况。因此,一个主动工作的人,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管理好自己和下属,还要善于“管理”自己的上级。
- 在投资上会操作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有见识、真正懂得规避风险的人非常罕见,这也是我们很少能在投资领域看到常胜将军的原因。
- 怎样能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有成效?我的做法就是慢下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想起出发目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做事之前抬头看看纯净的天空,沉静下来听听内心的声音。
- 站在人一生的时间跨度和整个社会的范围来看,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没有他们想的那么重要,更不能和生活相比。世界上绝大部分事情没有张三去做,自然有李四做,李四甚至会做得更好。但是,每一个人的具体生活是独一无二的,既不能由别人代替,也不可能等以后有时间再补上。很多人觉得以后有的是时间,其实等于永远没有时间。
- 每个人都可以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这个世界没有我,是否会完全一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如果因为你做的一些事情,哪怕很小,哪怕微不足道,但世界因此不同,那么这就是你给世界留下的遗产。明白了这一点,你就知道自己不必浪费时间做哪些事情了。当然,这个智慧并非我自己总结出来的,而是受到凯鹏华盈的董事会主席、风险投资之王约翰•杜尔的启发而领悟到的。杜尔在投资时,把金钱的回报放在第二位,把产生改变世界的影响力放在最前面。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投资了谷歌、亚马逊、推特等许多改变世界的公司。
- 面试的核心是有效沟通,并且通过沟通展示自己的价值,而不是简单地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就要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而这要提前做好准备。在面试过程中,要搞清楚面试官问题的含义以及提出问题的原因,同时展示自己的风采和能力,切忌喧宾夺主。当我们有幸得到工作后,薪酬谈判的重点要放在提高职级,而非更高的基本工资上。
- 通常,管理者要往上爬,就要将自己做的事情表现得很重要,不断扩张自己的团队。我有一个在微软做到副总裁级别的朋友,他在被提升之前和我讲,他要努力将自己的团队从100多人扩大到1000人,这样他就可以当副总裁了。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因此,除非万不得已,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管理者一般也不会解雇自己的手下,即便那些人做得很差。也就是说,管理者通常不会扮演腐食者的角色。这样一看,公司中层干部和公司在利益上是有冲突的,而公司和基层员工的矛盾反而较小。我在给一些公司把脉时,最常给出的建议就是让它们辞掉一些中层干部。
-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本杰明•富兰克林讲过一句非常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话:“一个帮助过你的人,比一个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帮助你。”我们看过、听过太多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故事。如果一个人对你不够好,无论你多么喜欢他(她),对他(她)和他(她)的家人多么好,也换不得他(她)的真心或者友谊。因此,在任何关系中,我们要找的都是富兰克林说的那种“帮助过你的人”。类似地,一个人在选择工作单位时,应该把对自己好、能帮助自己成长的公司放在首位,而不是觉得某家公司很酷、很热门或者多给了一点儿薪水就选择它。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长期结交,不妨用巴菲特的方法仔细了解一下。这样交到的朋友,大多能使我们终身受益。至于生活的伴侣,对自己好是比金钱、门第和外貌更持久的依靠。
- 不要醉心于重复做很多影响力微乎其微的事情,否则即使再努力,也难以有大成就。要注意自己做事的成功率,争取每做一件事都能产生一些正向效果,为将来做更大的事打基础。最后,重要的话要重复,成就=成功率X影响力X速度。同时改变公式中的三个变量是很难的,更好的做法是一次提高一个,滚动前进。
- 从信息论上讲,重复先前的信息,或者讲一个众人都知道的事情,信息量为零;讲一个大家能想到的事情,信息量很少;讲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信息量巨大。
- 美国标普500指数的公司每年的利润涨幅在7%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因为它们一多半的生意甚至雇员都不在美国。和这些工商业精英相对立的是特朗普这样偏草根的企业家,特朗普以及他所代表的民众其实并没有从全球化中受益很多。他们试图扭转这种产业空心化的局面,但是这种努力最后恐怕是徒劳的。实际上,从二战之后开始,美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虽然钱增加得很快,也在世界上保持着极强的竞争力,但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在世界产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是在不断下降的。虽然美国多次试图扭转这个趋势,但都没有成功,因为它从精英到劳工,和大航海时代的贵族一样,失去了通过自身努力创造财富的动力和能力,习惯了坐享其成。虽然现在我们都承认世界各国的关系是彼此依存、互惠互利的,但是最终会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而最具有竞争力的是中国。
- 回到每一个人身上,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最好能进人一个越老越值钱的行业,等年纪大了,工作会比较轻松安全。这种想法在未来可能要令那些人失望了,因为过去的权威会失去它的作用。真正安全的,恰恰是拥抱风险。
- 如果我们承认未来的不对称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就不应该通过算命预测未来,然后笨鸟先飞占据一个先发优势,而是要增强我们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去应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是一种立于不败之地的做法。其实,自古以来,人类并不缺乏创造力和适应性,只是我们过去过分看重物质财富,希望物质财富给我们带来安全,以至忽视了创造力和适应性。未来不是一个我们能轻易获得享受的时代,而是一个需要我们利用聪明才智获得机会的时代。
- 现在在很多行业里,虽然员工工作有报酬,但只是辛辛苦苦挣一份糊口钱罢了。因为,没有稀缺性,就可以随时被取代,自然就没有议价能力。有了稀缺性,免费的传播手段和快速的信息流动就会给它的拥有者带来巨大的利益。这就和崔永元发的一条微博能够起到大量媒体内容都起不到的效果一样。除了创造稀缺性,超越免费还有5个有效的法则,它们是时效性、个性化、可用性(易理解性)、可靠性和黏性。
- 总有很多人以为,技术的进步能够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让每个人的机会趋同。遗憾的是,每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都让李嘉图定律的效应放大,即便各种资源总体的数量在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最好的资源不是变得更多,而是变得越来越紧缺,包括好的学校、好的医院,以及好地段的房子。
- 作为凡人,我们能怎么办?只能承认在这个时代起作用的各种规律,并且按照规律办事。比如,买房子的时候,要选一个好地段,而不要贪便宜到差地段去买一个更大的房子。再漂亮的新房子都会逐渐贬值,只有好地段的土地才会升值。在选择办公地点时,千万不要为了得到一点点地方上的政策优惠,跑到缺乏商业规则的城市去,因为那一点点优惠是有限的、短期的,今后的麻烦是没有止境的。很多地区不发达,说明它们处在李嘉图定律所说的最无价值的底端。类似地,聘用人员时,不要贪便宜雇一大堆三流人士来充数,因为一堆三流的人聚在一起,有时带来的麻烦比他们能解决的问题还多。做产品、做服务,必须做到自己所在垂直领域的前三名,最好是第一名。在市场上,第二名永远无法拿到第一名的估值,第三名之后的价值几乎等于零。苹果公司现在的市值超过万亿美元,产值超过世界上90%国家中每一个国家的GDP,而它的产品种类只有区区个位数。这就如同北京王府井地区一亩地的价格要远远超出荒滩上万亩地的价格一样。作为个体的人,如果你能比同行的平均水平好那么一点点,就会受到欢迎;如果好一个数量级,就会有人出数倍的溢价邀请你做事。相反,如果你比周围人差,你的劳动即使是免费的都没有人要,这就如同没有人愿意付钱租用荒滩和盐碱地一样。于是,现在形成了一方面很多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另一方面很多人没有事情做的现象。我经常讲10个90分都抵不上一个100分,因为卓越和良好之间的落差是巨大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