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应该去一次印度

2020-04-12

通过看《我在印度的701天》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关于印度的很多常识,比如他们的宗教信仰、种姓制度、语言繁多、教育不均衡等问题,也了解到了印度为什么发展没中国快的一些原因,还有印度东北邦的一些历史。

印度丰富多彩文化吸引了我,有生之年,应该去一次印度。

1. 宗教

牛是印度的神兽,其原因是,印度人普遍信仰印度教,其中有三位大神:梵天、湿婆、毗湿奴,而牛就是湿婆的坐骑,所以牛在印度地位很高。街上那些自由自在的牛,其实都是有主人的。与中国不同,印度人直接把这些牛放在街上,让它们吃百家饭,晚上牛一般会自己回家。如果牛走失了,市民们可以去警察局看看是不是被好心人“拾到”。如果有人伤害这些畜生,会被口沫子淹死,在某些邦,法律甚至明文规定:杀牛犯罪。我也多次亲眼目睹,不管富人、穷人,看到牛从身边经过时,只要手里有吃的,都不会吝惜喂上几口。

那神像全身碧蓝,手持弓箭,活像电影里的阿凡达。那是印度诸神中重要的一位——毗湿奴的化身:罗摩,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伟大英雄。

印度教徒认为,真主安拉、基督耶稣、克利须那,其实都是同一个神,不过在不同的宗教中有不同的名字。在我们的宗教中,他是毗湿奴的第八个化身,毗湿奴本来也应该是黑色,而‘克利须那’这个名字来自于梵语,字面意思正是‘黑暗’。但是印度人认为黑色不吉祥,所以大多采用蓝色代替,在印度,蓝色象征着男人和力量。

克利须那并不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为什么在最重要的节日纪念呢?印度有本古籍叫做《薄伽梵歌》,里面说克利须那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宇宙精神,所以虽然不是主神,但是关于他的故事却特别特别多,印度人特喜欢他。”

在德里,在孟买,在班加罗尔……人们对于神的信仰已经越来越淡化,大都市里的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印度人成为了无神论者,所以,车站外面、地铁门口、商场附近,人流量大的地方,这样的事情到处都是。父母出租一天婴儿,一般可以得到一百卢比,乞丐也只能分到小头,大部分的钱,都被人贩子拿走了。

湿婆为了补偿儿子,决心为他清除一切障碍,全力帮助他实现目标,所以甘内什又被称为“清除障碍之神”。在印度,甘内什常常会出现在企业家的办公室里,或者挂在汽车后视镜上,象征着前方一马平川。在婚礼这类重大的仪式之前,人们也都要先膜拜他,以求庇佑。

克利须那是印度教著名神祇,正是他讲述了《薄伽梵歌》。拉达是他孩提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信徒,还是一个老师,身份很多,但偏偏不是他的妻子,所以拉达和克利须那的爱被看作是爱情最纯洁的一种象征。克利须那在古吉拉特邦特别有影响力,因为克利须那还是一个国王,当时他的首都“杜瓦尔卡”就在古吉拉特。

当我对莉祖提到“哈奴曼”时,她一个小小的提示让我难忘:“我们在提到神的时候,要在名字后面加上‘吉’,表示尊敬。比如‘湿婆’要说成‘湿婆吉’,‘哈奴曼’要说成‘哈奴曼吉’,直呼名字是很不好的。”

我进过众多印度教寺庙,不过像这里连手机、硬币和皮带都不允许带入的还是头一遭。不让拍照、不让乱投硬币尚可理解,我问为什么不能带入皮带,他们说因为无法判断你的皮带是不是牛皮。

佛陀一开始就把目标瞄准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认为世俗种姓刹帝利应位列神职种姓婆罗门之上,并平等吸纳各阶层入教。这种做法很快占领了市场,逼迫婆罗门教不得不改革为新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之后,印度教重新夺回印度,无神论的佛教在印度惊鸿了几百年后,终因水土不服,又在本土几乎绝迹。好在,佛教及时传入了中国,加入了有神论并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提倡,与中华文明更好地产生化学反应后,重获新生,并辐射中华文明圈和东南亚。

他是一名佛教徒,迫不及待地向我展示佛教的美好:“为什么不管我们的科技如何进步,人们的苦恼却依旧如故?我敢说,就算一百年后印度飞中国只要一个小时,就算无法治愈的疾病种类再划掉五十种,我们的痛苦依旧不能减轻,因为痛苦不来自于外在,而来自于内心。贪婪、嗔怒、痴愚不除,永难找到真正的幸福。”

“你说得对,虔诚的印度教徒不吃肉、不喝酒、不吸烟,但这里不一样,瓦拉纳西供奉的主神是湿婆,湿婆喜欢吸大麻,所以不但可以吸烟吸大麻,我们还会搞专门的吸大麻仪式,来和神灵沟通。”

他出生的地方,叫做兰毗尼花园;悟道的地方,叫做菩提伽耶;初次讲学的地方,叫做鹿野苑;圆寂之处,叫做拘尸那迦。这四个地名即佛教四大圣地。除了兰毗尼花园在尼泊尔以外,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迦,均在印度境内,所以尽管佛陀严格意义上按今天的划分属于尼泊尔国籍,但佛教诞生于印度,却不必争议。

大部分的清真寺和印度教寺庙时至今日仍在供信徒使用,游客也可以免费参观。只需记得,无论进入任何宗教场所,一定要脱鞋。

中国西藏著名的冈仁波齐峰以其冠绝群伦的金字塔造型挑动着世人的心魄,黑白相间在蓝天之下,如同一粒斑驳的琥珀洒落人间。古耆那教、西藏原生的苯教、藏传佛教均把它列为圣山,印度教也加入了这一阵营,梵文中,它被称为“吉罗娑山”,意即“湿婆的天堂”。《罗摩衍那》显示,三千年以前,印度人便认为冈仁波齐峰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湿婆的家。

过去印度人朝圣冈仁波齐峰必须要经过中国签证和西藏通行证的重重阻碍,2015年6月22日,中国政府向印度香客开放了边境入口,让他们朝圣冈仁波齐峰的旅途大大简化。这一新闻在中国引不起关注,却让印度舆论一时炸开了锅,网民们在网上少有地一致对中国表达了正面情绪。我则一不小心幸运地代表中国承接了一份感激。

有一天他对我说:“郭先生,总有一天我会带着卡米妮去中国,先去你的家乡找你,然后你和我们一起去冈仁波齐峰,那里是湿婆的家,也是我从小就一直梦想到达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没有神,那只不过是一座雕像而已。可是……”她话锋一转,意味深长地说,“有没有神,信不信,有那么重要吗?我不信这个世界上有神,然后呢,我对大家宣布‘我什么也不信’?这没有任何意义。对神的祭拜已经成为一种印度的生活方式,对有些人来说是宗教,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社会活动,不管怎样,它能带给我们宁静愉悦的生活、工作,这就够了。”我问过无数的人,你信神吗?戈雅妈妈的回答,是迄今为止最让我舒心痛快的答案,不做作、不偏激,坦诚而辩证,让我看到了印度的智慧,连任督二脉也瞬间畅通了。

我问过希里,作为一个印度教徒,如何看待莫卧儿这群伊斯兰统治者,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究竟能否融合?他摇摇头说:“两者差距有多大,看看丧葬观念就能知道。穆斯林对陵墓向来执著,他们把陵墓看作通往天堂的路,而印度教徒则更相信轮回转世,死后会把骨灰撒向河流,回归自然,以盼来世重塑。”

2. 种姓制度

在那些我们和印度主流都看不到的角落,种姓制度的余孽仍然根深蒂固。至今,仍有那么一些“贱民”,在部落中担任着清扫工作,他们在烈日下佝偻着背脊,挥舞着短短的扫帚沉默地劳作,每当有行人经过时,他们就会侧身闪过,避免让行人触碰到他们的影子……

“那你觉得印度有哪些问题最需要解决?”“贫困、愚昧和种姓制度。你看到那个每天来打扫卫生的女孩了吗?你知道她的报酬是多少吗?”“不知道。”“一家人只要支付她500卢比,她一个月就会来打扫二十四五天,再支付500卢比,她就会连洗碗和洗衣服一起承包。1000卢比,先生,相当于100人民币,她就会为你干一个月脏活。”

“印度人的宗教观念太强,导致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坚持着种姓制度,种姓制度造成了资源的不公,又和宗教同时起作用,造成了群体的愚昧,愚昧造成了经济上的贫困,贫困使得他们更加沉迷于宗教,又巩固了种姓制度,然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你知道这个问题只能怎么解决吗?我认为只有革命,像中国那样,建立现代国家体系以后,又搞了一场彻底反封建的革命,把男女不平等、民族不团结、军阀割据、愚昧腐朽、封建迷信,全部消灭。可是,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能接受战争,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改良,最重要的途径是改良教育,这个道路还非常漫长。”

甘地曾说‘虽然种姓制度已经废除,但是影响印度进步的最大阻力就是种姓制度。’这一点至今没变,与其抱怨它,不如想想我们这些青年能实实在在为它做些什么努力。除了种姓问题,印度的问题还太多太多,总要有人致力于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都深深爱着我们的祖国,正因为如此,我才拒绝了美国的工作,留下来建设它、改变它。但我现在觉得我还太浅薄,应该多出国走走,看看别人的国家,学习它们的长处。希望到了我们的孩子那一代,所有的印度人,可以再也不用考虑世人的目光,尽情地选择自己的爱情和生活方式。

3. 语言

《圣经》里面有一个故事,讲地面上的人类为了到天上去找上帝,就在地面修建了一座通天塔,又叫做巴别塔,越修越高。于是上帝为了阻止人们去见他,便将人类分成无数个族群,说无数种不同的语言,让他们无法沟通,于是修塔的工作就被迫停止了。这就是关于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种语言的传说,以至于,“巴别塔”渐渐成为了语言障碍的代名词。

印度同事跟我开玩笑:“印度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种语言。”只有亲自来印度走一走看一看,才会明白这句话虽然夸张,但又那么贴切。如果真有上帝存在,那通往上帝的巴别塔一定建在印度。

如果有人问我们,世界上按使用人数算,排名第一的语言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凭借咱们华夏儿女人口上的绝对优势,答案是汉语。第二呢?英语吧,全球那么多国家使用,又那么重要,当之无愧的世界语言,除了汉语,谁能匹敌?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遗憾的是,世界第二大语言,是印地语

印地语虽然在形式上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却不是所有印度人的母语,它其实就是印度众多语言中的一支。只是相对其他语言而言,印地语主要在德里和一些邻邦使用,所以官方有意识地要将印地语推广为通用语言。然而,虽然很多印度人多多少少懂点印地语,但不主要使用它,导致印地语在印度地位低下。那么为什么不学印地语呢?因为在印度,说英语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象征,所以IITGN校园内,到处都张贴了标语,要求学生们说英语,和中国的大学要求学生说普通话是一样的道理。校园内部的邮件往来、通告、会议等全部用英语进行,实际上包括印度的主流媒体在内,报纸、杂志、门户网站……只要是非常正式的场合,都使用英语。虽然他们英语的发音方式完全按照印地语来,生涩难懂,但毕竟是英语,那我自然也就没有了学习印地语的必要。

对于那些有英语学习需求和兴趣的国人朋友来说,如果不用为高考、考级而束缚手脚,我建议他们放下过去学习英语的所有条条框框,着重从听力入手来提升英语水平。这是C·S·夏玛的原话:“听力水平决定英语水平。”

文化多元性的存在,没有统一的民族语言,对于本就多宗教多民族的印度来说,非常不利于培养民族认同感。印度政府看到了这一点,极力尝试在国内普及印地语,却遭到了南印度各邦的抵制,最后没办法只好将英语和印地语并列为两大官方语言。印度政府还申请将印地语列成为联合国工作语言,遭到了联合国拒绝,理由是:它虽是世界第二大语言,影响力却微乎其微。要知道,虽然印度精通英语的人只占5%~10%,可是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主导着社会,而印地语主要只用于日常交流。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即使在各个开设小语种专业的高校中,开设印地语的学校也少之又少,因为学生不好就业。大到印度的官方媒体、政府文书、学术文章、商业合同,小到餐馆菜单、日常小商品的说明书,都是英文写成的,我们还学印地语干吗?

4. 教育

能有幸进入这个高等院校深造的学生,按学生们自己的说法,为印度“高考”人数的千分之一。印度民间有一种说法:“考不上IIT的学生,才去MIT。”IIT在印度国内被奉为学术圣地,老百姓视子女能上这所大学为光宗耀祖。一旦从这个学校毕业,意味着从此他们将彻底告别饥饿、贫穷、愚昧,走上辉煌人生的康庄大道。他们的舞台不再局限于印度,而是世界。

IIT对学生的投入如此巨大,让印度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趋之若鹜。那么,怎样才能考上IIT呢?只有一个渠道——联合入学考试(ELL)。这是IIT自己组织的“高考”,涵盖物理、化学等基础自然学科,与印度其他大学区别开。如果第一次没有考上,来年还有机会,但两次均落榜,则会被IIT彻底关上大门。每年有超过三十万优秀考生报考IIT,录取率不到2%,如果把所有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考生都算上,说它是千分之一的荣耀,并不为过。

“印度有六百多所大学,但是除了IIT的学生特别有竞争力以外,其他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我才想留学。我也来自一所不错的工程学院,但是条件很差,没有互联网,学生宿舍很烂,实验室很落后,几乎印度所有的大学都是这个鸟样。”

他质疑政府一年投给每所IIT几十亿卢比,却只给其他学校几百万,就这点钱,还被领导一层一层放进了自己的口袋。我觉得他给出的数据有点言过其实,但从他的羡慕中,不难看出印度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在印度,有些人可以享受到极好的教育资源,有些人却终生不知学校为何物。光我所在的“最发达的”古吉拉特邦,据印媒报道,就有149.3万孩子失学。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也是社会的不同阶级固化的缘由之一。

达塔说:“除了每一科的学分由校方定,其他工作都全权交给任课老师。”我顿时联想到国内的高校,三天两头文山会海,一会儿传达精神,一会儿教学改革,一会儿教学研讨,一会儿教案评比……折腾来折腾去,就是生怕把老师给闲着了,好像只要一天不管,他们就要堕落就要造反……

“哪里都可以,只有印度永远不会变。”莉祖突然较劲起来,愤懑地说,“我想你们中国人都有改变和发展的共同目标,可是印度社会很分化:富人很满足现在的状态,他们有空调有汽车,办公室和家里都有好些佣人成天服务;穷人则早就习惯了,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最要求改变的只有我们这样的中产阶级,可只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声音还太小。要想产生更多的中产者,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教育,可是他们又不愿意接受教育,这就是问题。”

5. 城市

古吉拉特邦是个素食主义邦,所以他们提供的三餐均不含任何肉类蛋类,长年累月只有素菜。

古吉拉特邦是印度最发达的邦,近几年经济增速保持在10%以上,被称为“印度的广东”,艾哈迈达巴德又是这个邦的中心,窥此一斑,可以想象印度的全貌。

印度东北,紧邻孟加拉国、不丹、缅甸和我国的西藏地区。和印度其他大块大块的邦不同,这个片区被划成了若干小块,主要包括阿萨姆邦、梅加拉亚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锡金邦,它们几乎没有存在感,但要记得咱们的藏南地区(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也被他们算进了东北。由于文化非常相近,所以印度人一般不对每个邦特别区分,统一称“东北地区”,和咱们中国的东三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世界降雨量最大的地区,就在阿萨姆邦的乞拉朋齐,号称“世界雨极”。

艾哈迈达巴德,古吉拉特邦旧首府,后因用地紧张,首府搬迁至32公里之外的甘地讷格尔,但其仍保持着古吉拉特邦的中心城市地位,一般认为是印度综合排名第七的城市,仅次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班加罗尔、海德拉巴与金奈。不过我也曾看到另一个排名方式,从竞争潜力来看,由于其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居然排名第一。在2011年福布斯发布的“世界增长最快城市”评选中,艾哈迈达巴德仅次于中国的重庆和成都,排名第三。只占印度总人口5%的古吉拉特邦却贡献了印度全国16%的工业产值和22%的出口份额,并多年保持GDP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无论从硬指标,还是从印度人的口碑中,古吉拉特邦都是印度最发达的一个,难怪被称为“印度的广东”。这个称号,正是莫迪访问广东后,对广东模式赞不绝口,亲自起的。

这还是印度吗?这可是帝王级别享受的胜景啊!一分钱一分货,难怪酒店名曰“山顶宫殿”。这酒店就是将过去的宫殿改建而成的,它坐落于湖畔山顶,而这山顶已经位于乌代布尔的地理制高点,大好河山在此处尽收眼底。

第乌位于印度版图的最西端,在达·迦马的“发现”下,葡萄牙人16世纪初期曾经从这里的海上进攻印度,还扯上了埃及,加上印度的武装,三大文明因为香料问题在这里打响了著名的“第乌海战”,标志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对抗从地中海地区发展到了印度洋地区。

在保守封建的印度,小小的弹丸之地——果阿邦,完全是个异类,这和它的历史有关。从1510年被葡萄牙殖民起,到1961年回归印度,这四百多年的历史,给果阿打上了鲜明的西方印记,域内基督教堂林立,冲击着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这传统两强。更奇特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俄国人选择逃离寒冷的俄罗斯,把定居果阿作为一种潮流。如今的果阿,街上到处可见俄语招牌。海滩、印度教、耶稣、葡萄牙、俄罗斯,这些元素纷纭杂糅,拼凑出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果阿风情。这灯红酒绿、意乱情迷的果阿,正在以叛逆者的形象,逃离着印度。这种叛逆感如此鲜明,以至于我甚至在晚餐时点到了我在印度吃到的唯一一份牛排。

”按照大陆漂移学说的理论,古老的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是分开的,四千万到五千万年前,当印度板块撞向亚欧板块的时候,这个地区被整体向上推挤,形成了世界屋脊——以喜马拉雅山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原来的印度板块成了亚洲的一部分,陆地部分叫做印度次大陆。这个撞击的效果如此鲜明,以至于从地形图上一眼就能看出一条由海拔落差绘出的弧线。“所以,半个小时以前,我还在印度板块,而现在正在进入亚欧板块。”

“如果我不得不在印度选择一个城市定居,我不会选择德里孟买,更不会选择古吉拉特邦。如果我老了,我会定居在西姆拉,喜马拉雅山的微风让我找到了家的感觉和生命的归宿;如果我尚且年轻,那我更倾向于昌迪加尔,年轻人应该奋斗,规整的城市软硬件能为年轻人创造更好的平台,却又不会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通病。”

不管他们愿不愿意,但那是他们最崇拜的主神的故乡,确实在中国,西藏由此在印度人心目中有了特殊的地位,达兰萨拉也就此与两国剪不断理还乱了。达兰萨拉,喜马偕尔邦著名旅游城市,又分上下两部分。下达兰萨拉海拔1250米,主要是当地印度人居住。我们头一天绕来绕去尚未进入下达兰萨拉。不过我真正想去的,是上达兰萨拉,海拔约1800米,又称为麦罗甘吉,人数只有八千多,离下达兰萨拉还有八公里。外国人把它称为“小拉萨”,因为流亡至此的藏人政权而有了一点知名度。

如果班加罗尔仅仅因为这些景致而著称,那是断然无法吸引IIT学生纷至沓来的,它有其他如雷贯耳的头衔,比如“高科技之都”、“印度硅谷”、“全球第五大信息中心”。莉祖所在的印度最大电子商务公司Flipkart就是其中一员翘楚。

6. 节日

印度刚好相反,所有的节日,商家都关门了,街道上清清静静,生活区却是热闹非凡,各小区大功放的音响一个赛一个响亮,一群人围着神像没完没了地跳舞,而且一搞就是两三天、三五天。古吉拉特邦自己的“难近母节”,索性一闹就是九天,所以又叫“九夜节”,每天不闹到凌晨一两点不收工。作为外国人,我很不习惯这一点,一来没了市场我购物办事很不方便,二来夜里吵得难以入眠。

印度人特别喜欢过节,节日繁多而漫长,但公认的全国性三大节日为:排灯节、洒红节、十胜节。

排灯节,又叫迪瓦利节,是印度最重要的节日,地位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只不过印度的节日,几乎都来源于宗教传说。

印度的语言,绝大多数都有个共同的祖先——梵语。梵语,被看作“神的语言”,主要用于记录印度古代的诗歌、经文,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绝迹。印度绝大部分的语言都来自于梵语的不断演变,所以各种语言之间的鸿沟,远远没有中文和英语相差那么大,外加有了真实的语言环境,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慢慢掌握了。

印地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基本原理也一致。这就是为什么,不管他们懂多少语言,学习中文仍然非常吃力。他们在课堂上可以理解我所有的讲解,回答我的问题,但是一旦脱离了课堂,单独和他们说中文时,他们依旧拙口钝腮。

对于印度这个无数语言并行的国家来说,英语的掌握程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这种对于一门外语的极度依赖性,我们中国人很难体会到。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我们的英语单词主要是在象牙塔中,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而他们是在日常生活中靠大量的阅读和对话,在真实的场景中磨练出来的,所以一来用得地道,二来记得牢靠。

洒红节打一开始就有了浓浓的草根味道,所以深受印度百姓喜爱。和排灯节不同,如果这一天来印度旅游,一定要非常小心,因为印度人民一定会干同一件事情,那就是一边高呼着“Happy Holi”,一边用彩粉把行人涂成五颜六色的阿凡达。

“排灯节和洒红节是印度的两大节日,不过,在过去,排灯节是高雅的代名词,是上层人庆祝的节日,而广大的劳苦大众不能庆祝排灯节,所以,他们对富人有仇富情绪,于是就在洒红节这天,穷人用这些粉末洒向富人,利用这个机会名正言顺地朝他们发泄。久而久之,形成了两个阶层:富人喜欢过排灯节,穷人喜欢过洒红节。不过当代的印度已经好了很多,虽然街上洒红的仍然主要是穷人,但是富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有些富人自己也去洒红了,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7. 女性

和众多的古吉拉特妇女一样,她不会轻易和陌生男人有任何形式的交流。

当人们诅咒他人时,他们说:“愿你生个女儿。”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仍然能明显感到这种不平等,在印度城市的大街小巷,放眼望去,总是清一色的男人在活跃着。偶尔有女性出现,通常都会有男人陪伴,或者包着脸部低头前行。极其偶尔地出现个别正常走路,不包头又落单的女人,那么那些零落于街头的小商贩、突突车司机,还有大批的闲散汉子便会齐刷刷地望向她,甚至连那些慵懒的牛儿也忍不住朝这与众不同的生物多看几眼。

在印度,要找个公厕总是很难的,我在室外从来不会喝太多水。不只是我,大多数印度女人都一样。

8. 体育

板球,是印度第一大体育运动,我在印度可以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它的影响力。电视上很多广告都是以板球为题材,或由板球巨星代言,校园内、街道上、乡村间,无数青少年挥舞着球拍,把飞来的球击向四面八方,贫富不论、风雨无阻。板球,是印度人的生命,正如棒球之于日本,足球之于巴西。

世界上最有市场的运动是什么?人人都知道:足球。但世界上市场第二大的运动呢?答案可能众说纷纭,但正确答案是:板球。足球在全球有33~35亿球迷,板球球迷数量则有20亿~30亿,仅次于足球,光印度一个国家就有不下十亿板球球迷。板球世界杯也是仅次于足球世界杯、奥运会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赛事,与橄榄球世界杯齐名。

9. 历史

我想起了臭名昭著的《西姆拉条约》,1914年,中华民国政府、英属印度和西藏地方政府三方就在此地讨论中国与西藏的关系,以及印度和中国的边界划分。一群西方佬自作主张地搞了一个非法条约,一百年以后还在坑害我们两国的关系。

甘地1915年回到印度,并很快地成为国大党的领袖,和一般的政治家不同,他没有传统的政治权谋、尔虞我诈,取而代之的,是隐忍、是斋戒、是禁欲。甘地有一句名言:“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过最强大的暴力。”因此,他通过和平的方式抵制英货,并在1917年,修建此修道院。

“不太一样。印度的解放运动是一场,而中国是两场,我有一个学生叫米兰,他说过,中国比印度,多了一场彻底的反封建的革命,这句话也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如同教条。但当我在印度长期生活后,对这句话有了深深的认识。甘地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国父孙中山,却不等于毛泽东。辛亥革命后,虽然帝制被推翻,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旧中国落后、封建、混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连孙中山先生自己都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431年1月,60岁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两年之后,终因疲劳过度,在印度次大陆西海岸的古里国逝世,享年62岁。古里国,即是今天的科泽科德、卡利卡特,位于印度喀拉拉邦。与之相映成趣的是,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迦马,花了十个多月,也终于远渡重洋来到印度,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从海路抵达印度的欧洲人。而他的登陆地点,正好也是科泽科德,在郑和逝世66年之后。

我一直觉得,印度的莫卧儿王朝和中国的大清王朝很相似:都是外族统治中原,并由于采取了文化包容政策而政权稳固;都诞生了千古一帝,帝国空前强大却又都在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下走向衰亡;时间上也高度接近,它们同时存在的时间,达到了二百四十多年。在莫卧儿时代,阿克巴大帝无疑是最煊赫伟大的君王,即使在印度历史上也是最伟大的皇帝之一。唯一可以与他媲美的,当属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这两位千古一帝相差了将近两千年,那是秦朝和清朝的区别。

阿克巴大帝去世之后,贾汉吉尔继位,在父亲的光环下黯淡无色,以至于人们谈到莫卧儿王朝时,总是直接从阿克巴跳到其孙子——沙贾汗(Shah Jahan)时代。沙贾汗治国理政也不怎么样,却偏偏是个建筑狂,动辄耗费大量的国库大兴土木。因此此人无功,却很有趣,以至于他的兴趣,反而成了他对后世最大的功绩。今天,哪怕在一本最简单的世界建筑画册中,或是最精简的世界历史课本中,要是找不到它的存在,那都是不敢想象的;如果一个人来印度旅游,而不去参观它,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它是印度的瑰宝,是世界七大奇迹,它用“皇冠‘Taj’”命名,我们中国人把它翻译为“泰姬陵”。

10. 民族

一个印度网友则写道:中国有能力达到如此伟大的高度,因为他们有统一的人口政策,这使得他们各方面都有凝聚力,不像印度文化这么多元。治理中国就像治理一个国家,而治理印度就像治理一个大陆。多元印度永远无法达到中国的高度,因为在中国,中华民族第一。我们印度呢?马拉地人、古吉拉特人、泰米尔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个个都以为自己才是老大!

他坦诚地说:“中国的民族平等政策让我非常羡慕,我们印度可不是这样,东北居住着大量的‘中国脸’,甚至也有一些使用筷子。在这些北印度城市,我总是被热情地问是不是中国人或日本人,可是我一说来自曼尼普尔,他们的脸色就变了。”

在印度,有这么一群男人,他们身材魁梧、器宇轩昂,更让人过目不忘的是他们那永远不刮的大胡子,还有头上裹着的厚厚头巾,他们的特征如此鲜明夺目,以至于在很多人心目中,他们甚至就代表着印度人的典型形象。他们就是锡克人。

锡克族是印度的少数民族,在印度12.5亿人口中,只占2%。这个种族自傲而倔强,骁勇而好斗,至今仍有很多锡克人随身携带佩刀,这种尚武精神使得人数颇少的他们却成为了印度的主要兵源之一。

公元15世纪的印度正处于种姓制度森严时期,引起了一些贱民的不满,一个名叫那纳克(1469—1539)的人奋起反抗,希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世俗世界,于是他果断抛弃了印度教的有神论,创立了无神论的锡克教,并迅速赢得了广大底层人民的心。那纳克如此伟大,以至于他的生日11月25日成为了全印度的节日。要知道,在节日多如牛毛的印度,只有三位伟人享有此待遇,另外两位,一位叫甘地,一位叫释迦牟尼。

分裂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并没有像真纳说的那样,离婚以后还可以做朋友。暌违数十载,两家冲突战乱不断,成为了世界范围内著名的火药桶。尼赫鲁极度失望,但不得不最终接受了印度的命运。

11. 其它

每年5月底,季风将登陆印度最南岸的喀拉拉邦,然后一路向北,依次扫遍班加罗尔、果阿、孟买等知名城市,再经过艾哈迈达巴德、新德里等地,直到它翻不过的喜马拉雅山。它所到之处,满目疮痍,甚至夺取无数人畜的性命,然后,带来充足的水源,以及第二年的大丰收。对于古吉拉特邦这样背靠沙漠、终年干旱缺水的地方来说,除了这两个多月的集中降雨,其他时候几乎是滴雨不落的。干旱让百姓渴求雨水,再加上自古以来就对于神灵狂热崇拜的印度人民的美学加工,自然就会把季风看作是神的旨意。关于季风与神灵的故事层出不穷,所以,当神灵每年如约而至的时候,他们又怎么会敬而远之呢?

印度没有招手即停的出租车,那些黄顶绿体的“突突车”便成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灵活工具。它们无处不在,中心城区、乡间小道,连接着这个国家每个角落的喜怒哀乐。为出行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让无数的底层印度人民安身立命,但价格混乱也导致了宰客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中国城市普遍取缔的落后产业,在印度仍有着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依据他们的城市规划和减贫速度,想来未来三十年内也不会失宠。

印地语也好、印度教也罢,显然都无法肩负起如此重任,唯有瑜伽,方能打破语言和宗教的藩篱,团结起12.5亿印度人民。他们气势磅礴地向世人宣告,一个统一的印度,正在成为世界上又一头不可阻挡的巨象,将挑战21世纪的霸主地位。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